Category Archives: 普|Mandarin

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 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今天我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保护利用湿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21年6月8日,18版。全文如下。 湿地的定义非常广泛,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池塘、水稻田、滞蓄洪区、泥炭地、湿草甸等。 今年是《湿地公约》缔结50周年。作为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仍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熟知。首先,湿地的碳汇能力很高。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的两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湿地固碳速率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还高,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其次,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逐渐排出。 然而,由于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行为,湿地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消失和退化。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是森林消失速度的3倍。湿地的保护现状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会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泥炭湿地内的水若被排干,湿地就会从固碳大户变成排碳大户,碳汇就会变成碳源,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许多国家采取了值得借鉴的举措。中国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就地保护、流域协同、政策法规等方面贡献了许多创新保护案例;南非发起“为湿地工作”项目,为湿地周边地区民众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白俄罗斯开展泥炭地修复计划,预计将在未来20年减少超过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墨西哥宣布在未来50年内,将在近300个河流流域建立水资源储备点。 湿地保护的未来发展有几个重要方向:一是需要充分认识并发掘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保护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碳汇功能,有助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二是继续发掘湿地生态旅游潜力。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可持续物产和旅游资源,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使得湿地管理部门以外的机构也能从中受益。通过合理利用湿地,水利部门可以优化流域水量分配调节;农业部门能够生产更多的水稻、渔获;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利用湿地的功能即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当下,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依赖湿地维持生计。2.7亿人口以湿地相关的旅游业为生,占全球就业人口的9%。保护湿地,有助于提高供水安全性,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50年,世界水需求量约是目前的1.5倍,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有着重要贡献。长远来看,保护湿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各国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白紫微采访整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6/08/nbs.D110000renmrb_18.htm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普通话多音字的缘由

注意:以下归纳来源于本人的观察,并未作田野调查,且仅适用于大多数现象。本人认可有不少无法归入以下规律的案例,但此情况并不影响以下规律的存在。 现代汉语(目前的汉语普通话)中存在着大量“多音字”,但多音字其实是对于“北京音”或者“简化字”的妥协。总结了一下,90%的多音字的来源无非是五类,我概括为古今、正简、文白、词性、假借。 一、古今 许多现在常用字的读法,一到了地名或者人名中就有特殊读法的,基本上都是源于古今读法的区别。例如六(Lù)安,鸭绿(Lù)江;燕(Yān)山;华(Huà);任(Rén);曲(Qū) 当然,此处不包括因为翻译外来语造成的多音,因其牵涉到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点翻译时采用的是何种汉语。例如龟(Qiū)兹,可以想像当时在西域使用的汉字发音与中原也一定不同。 这一些“多音”现象,通常出现在官话区,在较好保留古代汉语发音的各个语言中(例如粤语、吴语等),这一现象通常较少。例如吴语中以上发音并无区别。 二、正简 许多字是在从正字简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合并,即用一个简化字表示多个正体字造成的多音。例如: 干 – 幹部 – 乾燥 – 干戈 发 – 發展 – 頭髮 这些多音字很容易理解——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灵魂 ,找了同一个肉身罢了。 三、文白 此处必须涉及到普通话的官方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从而,北方官话中固有的文白异读,成为了一个字的两个读音。目前的语文教育系统有意或者无意地遗漏了对于文白异读的解释,于是生生造就了假性的“多音字”。示例按照 文 – 白顺序: 血(xuê)液 – 流血(xiê)  单薄 (bó) – 薄 (báo)纸 麻雀 (què) – 家雀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語|Languages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2020年未曾预料的宅月

未来某天翻看今天的文字,就如同这两天翻到过去十几年的记录。2020年初,武汉及湖北省发源的一次冠状病毒疫情,让中国大地的普罗大众皆禁足在屋,延长春节假期,假后在家工作。而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也获得了少见的一个人生活的一个月。上一次有这样反省的机会,可能应该追溯到2012年独自在北京生活的日子了。 过去几年中,真正的思考变少了,为数不多的思考也都只是为了工作(即使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今天先来想想原因。 有两个孩子,还是和太太一起自己带,应该算是主因。本来在家就尽可能少用电子设备,所以也没有什么时间坐下来写东西了。可见的未来两年半内,即女儿去幼儿园前,应该还会需要陪她非常多的时间。而就算有一点空,也应该争分夺秒,让太太有时间做事。这样的灵活度已是非常奢侈了,写东西就更加不论了。 专注力的毁坏是另一个糟糕的原因,我有意识地拒绝智能手机到2013年(之前就是普通诺基亚),并且至今也很少用微信,因为频繁的消息推送和过多的信息显然让人拿着手机会手足无措。而相比于桌面电脑,手机的过分便捷让商家想尽一切占用“screen time”,因而使信息更加复杂。但即使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每次打开手机必要有明确目的,我还是感到专注力的下降。很难想象我们的下一代,从三四岁就熟练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们,其专注力、创造性将如何保障。 同样好的借口是博客平台的缺失,我依然很怀念MSN和其附带的Space。当同时存在即时和留言型的互动时,人们就有动力自己思考并、总结,哪怕写下流水账,也多少留下的生活的印记。而如今,微博和朋友圈的性质,就决定了深度思维的瓶颈。即使类似于抖音等快消文化中也会有很多积极的信息,例如生活窍门,科普内容等,但其归根结底是人们学到和接受的知识,却鲜有逼迫人思考的压力。国外也同样糟糕,却依然有类似于 Medium等鼓励思考的严肃博客网站,当然只可惜被墙了。 所以我缩在庞大网络的一隅,用着人们不方便的方式(自建一个网站博客),逼自己写一些东西,希望能思考、观察、总结人们或许不了解的事情,显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有益存在。 看看自己能坚持几篇吧。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公益机构不合作的怪圈

这个标题多少有点夸张,不过弱势的公益机构确实不够团结。公益机构其实有很多合作,比如一起发起一个联盟,或者一个大的平台机构与一些开展项目机构的合作,甚至也有公益机构之间的“并购”,互动很多。但仔细想来,很多同行机构(比如环境机构)其实愿景都差不多,而且差异化的行事方法和风格既形成了不同的专长和个性,也提供了合作的可能性。然而,现实工作中,却鲜见两个相关机构合作的案例(或许是我本人孤陋寡闻),所以思考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 为了更好地为合作分类,我把公益机构和商业领域作作对比。 第一,同行业企业的合作。有一些同行,诸如各个航空公司,形成三大联盟,一群同行(至少表面上)抱团死磕另一群同行,是典型的合作,各自拿出自己的特长(即本国航权)来和别的同行合作,这样的合作通常只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存在。这些联盟类的合作在全球的公益圈都几乎不可能实现。 更常见的合作出现在行业协会,通常是为了更大发声以争取政策支持,公益机构也有不少相似做法,比如零废弃,环境教育等等。这类联盟在推动他人改变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也对达成联盟的目的有效,不过不管是商业还是公益,此类联盟若无强大的秘书处来推动竞争,除了分享学习经验,对成员个体无甚帮助。所以这种合作其实是有的,但是和我们想看到的合作有一定距离,所以姑且不算吧。 第二,平台和商家的合作。本身这种合作由来已久,传统上,比如广交会等大量的政府主导的平台,或者由沃尔玛或者太平洋百货等把门店当平台吸引品牌入驻,而自身负责推广的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愈加主流化。天猫是国内最典型的例子。从这方面讲,扶贫基金会等中字头机构,以及腾讯公益等做得也很主流。对于平台来说,主导广交会的政府挣到了业绩,盈利为目的的沃尔玛挣到了钱,而扶贫基金会和腾讯公益虽然挣到了影响(当然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却没有因此在自己关心的领域上有直接的产出。所以这个合作仍然不能真的算合作。 第三,垂直行业的合作。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麦当劳就只卖可口可乐的产品。而肯德基只卖百事可乐。说到这里,读者肯定会立即指出,百胜本来就是由百事控股的公司,肯德基卖百事,母公司自然有更大利润。所以这个例子不能算合作!但转念一想,如果可口和百事不是那么同质,而是差异很大,大到肯德基卖可口可乐的利润,高于卖百事可乐时,百事饮料公司和百胜公司的利润总和,那控股母公司会不会转卖可口可乐?我相信答案是“肯定会”。所以这个是合作,是利润为导向的合作,是有股东的利益塑造的合作。 在这个意义上,公益机构倒也有正面例子,即两个个体公益机构相互合作。这背后的最好的驱动力,恰恰是同时担任两个机构理事(或者起极大作用的人物)的个人促成的。例如两马就曾促成某国际机构和国内机构的合作。互相利用对方的身份便利,这,目前看起来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当然,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这种合作并非出于专长,而是身份,从而导致两个机构不可避免地一度共同协调管理,那这种内化的合作,是不是还是一种合作呢? 总体而言,在中国,由于业务相互互补而自动走到一起的同行机构几乎没有。所以,要使得公益行业中的差异个体开展合作,看起来还有很长路要走。但是,这种合作是不是先天就不可能?或者有太多的因素阻碍着它发生呢? 也许是理想主义的天生悖论。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摒弃一次性塑料的年中总结

现在距离年初的新年愿望——有条件地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已经过了半年。与其说这是半年摒弃(一种戒绝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自我观察,以及对全球塑料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思考。 我年初说的有条件摒弃,主要排除的是许多和食物、包装等无法回避的情况。现实情况是,正是由于这一些原先认为可以“例外”的方面,我仍然使用了大量一次性塑料。一下是具体。 成功戒绝塑料的方面: 1 主要包括一次性的塑料餐具。只要随身带筷子和杯子,基本不需要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主要的场景包括:无需使用餐馆提供的一次性碗筷(通常他们还要收两元钱!),接受自带杯的咖啡馆(比如Starbucks),以及塑料包装的饮料(可以喝易拉罐,不买塑料瓶)。 2 购物也是一个可以省去袋子的场景,超市里面自带环保袋已经是很多人的标配了。如果进一步,在买超市生鲜的时候,都用自己的袋子,也可省去很多一次性塑料。 3. 工作需要我频繁出差,自带重复灌装的洗漱用品可以省去大量宾馆一次性用品(因为我都住经济型连锁,其实那些一次性用品质量也很糟糕)。 4 不叫外卖,当心快餐。外卖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看到别人丢弃的时候都觉得恐怖。而快餐通常只有饮料是塑料包装的,汉堡、薯条、鸡腿、派等都是纸包装,可以自己带上水或者听装饮料,去买皇堡和麦乐鸡。 简言之,亲自吃饭+一副自带的筷子、杯子和饭盒,可以解决生活中80%的一次性塑料。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这一切都离零一次性塑料差得很远。 1 如果不用一次性塑料,基本就告别了所有零食了。虽然不吃零食并不是天塌下来的大事,但关键问题是,这一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给食品制造公司。我无法举着手里装着山楂球的纸袋子,告诉隔壁卖鱿鱼丝的人,说我不买你的鱿鱼丝,不是因为我想吃酸的,而是因为你用塑料包装。而且零食公司(以及大量包装食品的公司)也很清楚,几乎不会有人愿意为减少塑料转而使用其他昂贵替代品而买单。 我收集了一下,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尽管年初已经有所预计),一个月约80克。远超原先的预计。 2 在外出差、开会时,只能喝宾馆里的包装水。每次拧开都会有很强烈的罪恶感,但又没有别的办法(毕竟不是每个地方的水都可以烧了喝的)。 今年迄今为止大约消耗了50瓶包装水,都是宾馆里的。 3 航空公司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大家都看得到。由于飞机餐只能是隔夜饭,米饭烧熟,冷却,再加热,因而口感非常糟糕。而考虑到这个过程中所需要增加的油脂以及盐分,在机舱里吃饭既不健康,也不享受。只可惜我每次拒绝飞机餐的时候,总觉得那些塑料和食品最终是被白白丢弃的……  4 快递是另一个问题。通常工作中寄送的都是文件,基本没有塑料。无可避免的是网购。填充料、封箱带、塑料袋等,都是一次性塑料。这些都是便利的代价。 针对这些观察,解决方案可以包括, 1 对于不必定需要的食品、化妆品等,如果特别想买,第一要鼓励反复使用无可避免的塑料包装,避免一次性使用。塑料有很多重要的价值,除了便宜以外,保鲜、轻质、防水应该是最主要的优势了。既然不能避免,就应当鼓励反复使用。对无法做到反复使用的情况进行惩罚,并加强措施,鼓励回收。这一些,是政府可以出政策,NGO可以竖榜样的。 2 商业设施(例如宾馆等)适当提供免费或者投币出水的饮用水,这是减少包装用水的简易做法。投资净水设施就可以解决不少问题。事实上,这样的管理成本也可以小很多,只需要定期换净水设施,而不再需要挨家挨户送水。何况一个房间两瓶水,一整撞宾馆可能一天就要好几千,还不算可以省下的工人工资。 3 既然航空公司在飞机上提供餐点是航空公司和乘客双输的情况,即顾客需要花很多钱(考虑制作、冷却、运输熟食、食品过安检、食品本身和推车造成的飞机重量增加)来吃并不好吃的飞机餐,航空公司又不得不准备这些内容(因为这个是通行的服务配置),从而需要雇佣额外雇员或者外包给其他公司。解决方法不难,就是让旅客事先选择是否需要餐食。既然中国的机票价格是固定的,折扣不容易直接体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不要餐食的旅客多一些积分。这一些,是航空公司直接可以做的。 4 相比于网购,更应该亲自买东西。我通常的做法是,只要实体店的价格比网购贵在10%以内,就在实体店里面买。除了省掉快递一次性塑料,去实体店有更多好处:上街除了让城市更多充满活力,减少横冲直撞的电动车;由于出门比较麻烦,而且支付的时候对价格更敏感,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消费。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日语初学感触

去年年初又萌发了学语言的春心。再学习罗曼语呢,边际效应已经很弱了;闪含呢,却要重新背一套新单词。思来想去,于是就把手伸到了霓虹国。可惜去年至今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沪江网校的课件,既没有时间练习也没有时间总结,所以现在只是草草将一些经验总结出来,待以后补充详细。 现代汉语的大量词汇来源于日语,早已众人皆知。我们今天所用的大多数新兴词汇,尤其是抽象的词汇,基本是从西方进入日语,此后又从日语所用的汉字传入中国的(就以上两句话而言,用到的日语词是:現代,大量,語彙,大多數,新興,抽象,基本)。而还有部分词汇,是彻底改变了汉语的原意,“经济”原来是治国之方,现在受了日语的影响,已经用来表达原先的”货殖“之意。同样,“科学”原来是科举之学,现在受了日语的影响,用来表达原先的“格致”之意。好基友“赛先生”穿上了和装,本该穿长衫的“德先生”也改头换面,自称“民主”桑了。 当然,这也就是一个中性的现象,当中应该有各种原因:硬件方面,内因确是因为晚清的中国文化不仅处于历史盛衰规律的低谷期,外因是又恰逢西方新鲜事物(总归要为每一样没看见过的东西起个名字吧)和概念大量涌入,两个一叠加,就有了对于新词汇的强烈渴求。软件方面,日语用的是汉字,拿过来简直没有任何障碍。一来一去,就让这些日语词长驱直入,加之新文化运动前就有人要求“我手写我口”,不仅把人们从古书的思想解放了出来,更加是打破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隔阂,让这些词能够方便地流传开来。这一点事实不应该引起仇日人士和民粹人士的反感,如果真的有反感,他们可以巧妙地避过所有日本词来表达他们的理想。况且同样的事情也多有发生,法语当年在百年大战的时候给英语送去了很多词汇,而如今却不得不用CD、Internet等纯粹的英语词生活;而希伯来语大量借用阿拉伯语词汇,不消说犹太人和穆斯林的不和显然比中日更深远。 以上是日语对汉语的影响。但反过来,日语受到的汉语(主要是吴语)影响则更为深远。日语和吴语的相似性确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其清辅、尖团、入声、变调几乎与吴语完全一致。其原因是,日语的音读汉字大量采用“吴音”(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唐音”),即公元5世纪前后慢慢从吴地输出,所以与今天的吴语仍然保持着高度一致。一个汉字,用上海话读出来,再经过一个相对固定的函数变化 (因为日语音素较少而吴语是全世界音素较全的语言之一,所以”吴语–->日语”可以对应,反之则比较困难),就是其日语的发音。例如某条规则是,1. 上海话的/k/ (相当于拼音k)和/k’/(相当于拼音g)对应日语的/k/,2. 上海话的/z/ (普通话无此音)对应日语的/z/,3. 入声音对应日语的”-く”或者”-つ”。那么以“家族”一词举例,上海话读作:“ka” (团音平声);“zo”(尖音入声),则日语”家族” 发音为:かぞく(kazoku)。“ka”对应的是团音清音的“家”,“zo”是尖音浊音,“ku”用于浊音后表示入声声调(清音后用,tsu)。顺便,在变调方面,“家族”一词,上海话必需将重音放在“家”上,轻读“族”,日语也完全一样,重音在“家”且不可更改重音。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仍在总结中。 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日本人会有那种说不清的感情了。我们两千年来都是他们的老大哥,对他们输出了灿烂的文化,近代我们却收到了他们反向的文化输入。而侵华战争和最近的右翼势力是中国人无法容忍的,可他们现金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又让我们的老百姓心动不已。怪不得鲁迅先生当年就有“拿来主义”的倡议。这样的思考,直到今天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Posted in 普|Mandarin, 語|Languages, 趣|Hobbies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开张志喜

“烟酒糖茶咖,吴北英德法;音体戏自趣,身游心思遐。” 我多少也算是个喜欢寻自己麻烦的人,也喜欢瞎想八想。十年前,MSN Space还可以嫌贬QQ空间的时候,我也涂过几年的鸦。无奈后来MSN成功诠释了“每况愈下”,每次升级都一版差比一版,所以弃用以后,博客也不知道搬到哪里了。 前几年注册了这个实名域名,上一次用只是2014年为了低碳地发结婚请帖,短暂开了一下网站。过了两年多,总觉着这么好的域名不用作个人博客也是蛮可惜的,就一直想着要重建。可惜最好用的几个傻瓜网站,不是被屏蔽(blogspot),就是被干扰(weebly),所以反复研究之后,基于wordpress做了这样一个设计简陋,功能尚薄的博客(注1),算是给自己留一个自言自语的空间。 博客名字叫做小平台“Terrasse”,露台或者天井,因为不管是工作开会还是放松休息,在露天的地方孵孵太阳大概算是我最低的人生趣味。博客还有个副标题——家·思·趣,所以在这里我会讲讲家庭,思考和兴趣的内容。家庭与兴趣比较好理解,思考么,认得我的人,大概都晓得,我是喜欢自己重新考虑问题的——这并非是说大多数人总是错的,而是我总是喜欢想想“替代方案”;而我莫名其妙的各色兴趣,更是有得一讲。

Posted in 思|Thinking, 普|Mandarin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