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假期,去了广西崇左度假——中国最重要的甘蔗产地和糖业最大城市。在民宿旁边买了几粒糖。买完发现,生产厂家在上海闵行,离我家不过几公里远。
所以大概率是,砂糖从崇左运到了上海,做成糖果又运回崇左来卖;几个上海人跑到崇左来玩,却买了自家隔壁的工业产品。
自然,但又有点可笑。
细致的社会分工,灵活的人口流动,见微知著。
2023年春节假期,去了广西崇左度假——中国最重要的甘蔗产地和糖业最大城市。在民宿旁边买了几粒糖。买完发现,生产厂家在上海闵行,离我家不过几公里远。
所以大概率是,砂糖从崇左运到了上海,做成糖果又运回崇左来卖;几个上海人跑到崇左来玩,却买了自家隔壁的工业产品。
自然,但又有点可笑。
细致的社会分工,灵活的人口流动,见微知著。
今天我在《人民日报》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保护利用湿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21年6月8日,18版。全文如下。
湿地的定义非常广泛,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池塘、水稻田、滞蓄洪区、泥炭地、湿草甸等。
今年是《湿地公约》缔结50周年。作为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固碳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仍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熟知。首先,湿地的碳汇能力很高。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的两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湿地固碳速率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还高,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其次,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逐渐排出。
然而,由于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行为,湿地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消失和退化。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是森林消失速度的3倍。湿地的保护现状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会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泥炭湿地内的水若被排干,湿地就会从固碳大户变成排碳大户,碳汇就会变成碳源,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许多国家采取了值得借鉴的举措。中国积极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就地保护、流域协同、政策法规等方面贡献了许多创新保护案例;南非发起“为湿地工作”项目,为湿地周边地区民众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白俄罗斯开展泥炭地修复计划,预计将在未来20年减少超过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墨西哥宣布在未来50年内,将在近300个河流流域建立水资源储备点。
湿地保护的未来发展有几个重要方向:一是需要充分认识并发掘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保护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碳汇功能,有助于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二是继续发掘湿地生态旅游潜力。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可持续物产和旅游资源,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使得湿地管理部门以外的机构也能从中受益。通过合理利用湿地,水利部门可以优化流域水量分配调节;农业部门能够生产更多的水稻、渔获;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利用湿地的功能即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当下,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依赖湿地维持生计。2.7亿人口以湿地相关的旅游业为生,占全球就业人口的9%。保护湿地,有助于提高供水安全性,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50年,世界水需求量约是目前的1.5倍,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有着重要贡献。长远来看,保护湿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各国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白紫微采访整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6/08/nbs.D110000renmrb_18.htm
注意:以下归纳来源于本人的观察,并未作田野调查,且仅适用于大多数现象。本人认可有不少无法归入以下规律的案例,但此情况并不影响以下规律的存在。
现代汉语(目前的汉语普通话)中存在着大量“多音字”,但多音字其实是对于“北京音”或者“简化字”的妥协。总结了一下,90%的多音字的来源无非是五类,我概括为古今、正简、文白、词性、假借。
一、古今
许多现在常用字的读法,一到了地名或者人名中就有特殊读法的,基本上都是源于古今读法的区别。例如六(Lù)安,鸭绿(Lù)江;燕(Yān)山;华(Huà);任(Rén);曲(Qū)
当然,此处不包括因为翻译外来语造成的多音,因其牵涉到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点翻译时采用的是何种汉语。例如龟(Qiū)兹,可以想像当时在西域使用的汉字发音与中原也一定不同。
这一些“多音”现象,通常出现在官话区,在较好保留古代汉语发音的各个语言中(例如粤语、吴语等),这一现象通常较少。例如吴语中以上发音并无区别。
二、正简
许多字是在从正字简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合并,即用一个简化字表示多个正体字造成的多音。例如:
干 – 幹部 – 乾燥 – 干戈
发 – 發展 – 頭髮
这些多音字很容易理解——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灵魂 ,找了同一个肉身罢了。
三、文白
此处必须涉及到普通话的官方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从而,北方官话中固有的文白异读,成为了一个字的两个读音。目前的语文教育系统有意或者无意地遗漏了对于文白异读的解释,于是生生造就了假性的“多音字”。示例按照 文 – 白顺序:
血(xuê)液 – 流血(xiê)
单薄 (bó) – 薄 (báo)纸
麻雀 (què) – 家雀 (qiâo)
和(hé)平 – [麻将]和 (hú) (说真的,此处哪个是文读哪个是白读还真不好区分,从麻将的固定用法和其他汉语看,hú应该才是其文读吧)
重 (zhòng) 量 – 重 (chóng)新 (再一次有些困惑,参考“重庆”中读“chóng”,猜测zhòng是白读)
恐吓 (hè) – 吓(xià)人 (现代汉语为了”嚇”的白读,直接造了一个新字 “吓”,也只能服气了)
用白读来组双音节词真困难啊…… 由于是官话的文白异读,所以大多数其他汉语语言在这套多音字中一定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当然,各个汉语中也都存在自己的文白异读,例如上海话:生(sāng)的花生(sēn)米,大(dâ)世界很大(dû),等等。
四、词性(通常是声调的改变)
数(shû)(shù)
冲 (chòng) (chōng)
卷 (juān)(juàn)
磨 (mò)(mó)
在粤语中本人还不太清楚。吴语中这几个字的不同词性发音却仍然是一致的。此外,吴语中由于存在连续变调,即组词之后,每个字的调值由前字确定,因此即使有不一致,也不太会体现出因词性变化而产生的声调改变。
五、假借
由于现代白话文中用了大量助词,这些词本就没有对应的书面词,或者说,在古代书写系统——文言中,不存在这些词,所以就不得不假借某些字词,并规定其为“多音字”。
给 (gêi) 从表示给(jî)予的含义中,规定其表示口语中的gei一字,而事实上此字从未存在于书面;类似的还有“把”,等等。
“的”“地”“得”,三字本各有其含义,被假借而来,规定其表示口语中的de 助词。因此,除了应付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多必要严格区分这三字。
当然,这个情况存在于所有汉语中,书写粤语白话中用的大量口字旁的拟声字,实际上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最后,仍然有很多字无法归入这五个类型,比如“乐”。但是记住这几个规则,以后看到“多音字”大概也就会猜得到它的缘由了吧。
注:上声(第三声)因输入不便,用â, û, ô等替代。
汉语中提问时需要用到各种疑问字,例如吗,咋,啥,啦。从其构词来看,均是口字旁的形声字。而从我个人阅读经验来看,在任何文言中从没有出现过。说明一个事实,这些发音是人们口语中使用的,所以对应的汉字在新文化运动前不存在;由于其声部并未直接对应北方话的发音,其形声字应该是按照吴语或者粤语的文读音创造的(对此不很确定)。
而这些字其实都只是书面疑问字的简化,以下用大家熟悉的汉语拼音标注
怎 (zen) —> z- +a —> za (咋)
例:你怎么啦?你咋了/你咋啦?
么 (me) —> m- +a —> ma (吗)
例:你好么-a?你好吗?
了 (le) —> l- +a —> la (啦)
例:吃过了-a?吃过啦?
什 (shen) —> sh- +a —> sha (啥)
例:你要什么-a?你要啥?
上海话中也一样
弗 (v) —> v- +a —> va (伐)
例:好弗-a? —> 好伐?
西南官话同样:
个 (ge) —> g- +a —> ga (噶) 表疑问
例:个好?(好吗?) —> 噶?(好吗?)
日语的疑问助词类似,か(ka),也是-a结尾。但是无奈我只是掌握了一些日语知识,不会日语,所以没有发现是哪个疑问词的简化。有人能告诉我吗?
未来某天翻看今天的文字,就如同这两天翻到过去十几年的记录。2020年初,武汉及湖北省发源的一次冠状病毒疫情,让中国大地的普罗大众皆禁足在屋,延长春节假期,假后在家工作。而自从儿子出生后,我也获得了少见的一个人生活的一个月。上一次有这样反省的机会,可能应该追溯到2012年独自在北京生活的日子了。
过去几年中,真正的思考变少了,为数不多的思考也都只是为了工作(即使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很有意义的)。今天先来想想原因。
有两个孩子,还是和太太一起自己带,应该算是主因。本来在家就尽可能少用电子设备,所以也没有什么时间坐下来写东西了。可见的未来两年半内,即女儿去幼儿园前,应该还会需要陪她非常多的时间。而就算有一点空,也应该争分夺秒,让太太有时间做事。这样的灵活度已是非常奢侈了,写东西就更加不论了。
专注力的毁坏是另一个糟糕的原因,我有意识地拒绝智能手机到2013年(之前就是普通诺基亚),并且至今也很少用微信,因为频繁的消息推送和过多的信息显然让人拿着手机会手足无措。而相比于桌面电脑,手机的过分便捷让商家想尽一切占用“screen time”,因而使信息更加复杂。但即使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每次打开手机必要有明确目的,我还是感到专注力的下降。很难想象我们的下一代,从三四岁就熟练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们,其专注力、创造性将如何保障。
同样好的借口是博客平台的缺失,我依然很怀念MSN和其附带的Space。当同时存在即时和留言型的互动时,人们就有动力自己思考并、总结,哪怕写下流水账,也多少留下的生活的印记。而如今,微博和朋友圈的性质,就决定了深度思维的瓶颈。即使类似于抖音等快消文化中也会有很多积极的信息,例如生活窍门,科普内容等,但其归根结底是人们学到和接受的知识,却鲜有逼迫人思考的压力。国外也同样糟糕,却依然有类似于 Medium等鼓励思考的严肃博客网站,当然只可惜被墙了。
所以我缩在庞大网络的一隅,用着人们不方便的方式(自建一个网站博客),逼自己写一些东西,希望能思考、观察、总结人们或许不了解的事情,显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有益存在。
看看自己能坚持几篇吧。
新曆二零一九三月廿六至四月十六,余乘銀雲寶艦,自南非開普敦起錨,終抵加納阿克拉,歷雙旬,經五國,訪九港,越赤道。期間,雜食多飲,廣見博聞。此地遠去歐亞,生靈隔於慣識,故所見所聞,皆奇花異木,珍禽罕獸也。及至雜色人種,各具其史,悲焉壯焉,類我更勝。故將隨感漫想撰文以記,備日後之考。
南非:多元與融合
南非出眾,莫非多元。
一記眾生多元。地處大洲之極,可覽三洋共湧。寒時雨傾,暑中旱甚,迥然於華亭之雨熱同至。
城有奇山,形如臥石,陡坡垂崖,無峰坦頂,名曰桌山,遠近聞名。登之,則見山頂異草叢生,青綠肥厚。細察其下,方知無壤,乃長於頑石,多根入薄砂。西人謂此域“凡波斯”,並錄草木千餘種。天下只此,他處無類。
二記民族多元。
南非原有土著,其最聞名者,祖魯也。祖魯勝他族而獨秀,然不敵荷蘭堅船。荷蘭治之,後敗於大英利炮。故舉國境內,有土著非民,有諸國白人,及兩者混血。曾有統領,和平抵抗,身試毒制,無懼下獄。既釋受尊,力主平等,後書其所歷,名《自由之路》。及至今日,民族初合。
三記城鄉多元。
融冰非數載之功可達,南非土著亦須時日以習現世之規,故兩日所見,熠熠大廈,鱗鱗洋房,落落家宅,垛垛土屋,極富赤貧,均存於此。
納米比亞:大漠與生機
納米布,天下最古大漠也。初查乏趣,略究見味。漠而不荒,必有其因。
一曰利。
眾初雲集,僅為寶石。石漠之中,繁市倏現。漠中建民宅,及各色支援,一應俱全。冰廠製冰,久存食物;煙紙小賣,日供所需;鐵路橫貫,客貨皆載;另建電廠,全鎮夜明。奇者,其診所也。診所有醫,主作射線,非查疾恙,察竊石者耳。礦主防其雇工竊石,其策甚週,另有掩口掘沙,定期洩吐,不勝枚舉。
二曰海。
海陸相會,潮起潮落。陸燥而海潤,故潮間岸上,鳥獸甚豐。毛皮海獅,一眾五十。其型可鞠,行時蹣跚,泳則矯健。偶有豺犬,眾起驅之。鸕鶿鵜鶘,相戲其間。
行舟其間,快意哉!
三記適。
大漠日中酷暑,夜間驟寒,無川澤,盛風旋。此嚴苛之地,安有眾生乎?然也。
有千歲蘭,終生二葉, 形如亂蒿,廣散漠中。雄花如鎚上小釘,雌花如松果聚簇。能自晨霧引露至根,能將根系深紮沙底,能以蔭蔽召蟲傳粉。
擬步甲蟲,黑色小蟲也。背部多陷,可集晨露;頭低尾高,露自入口;六足奇高,以避沙灼。
此地生物,不適者,或滅亡,或外遷,適者,或耐受,或躲避。天演之趣盡現耳。
該國政平人和,天見銀河明星,地有奇花異木,可再訪也。
安哥拉:他役與自徬
安哥拉,苦難之邦。自葡人初至此地,內爭外攘,幾無寧日。其難有三,略表以記。
一記奴役。
葡人據此,一為貨殖,二為販奴,或曰僅為貨殖,蓋其視奴與貨無異也。訪其三港,廣見舊廈,皆葡人所建,服殖民之務。究其用,多務販奴,押奴之牢,枷奴之所,易奴之市,運奴之港。其詳下陳,見迦納國。
二記冷戰。
二戰既定,美蘇對峙。歐強分崩,非眾起勢。然以往之所依,成時下之所反,附之求財,離之求義,迷也。非人多鄙,少教乏謀,所倚之王,多習於歐。故愛恨宗主,權衡美蘇,內聯眾部,外謀諸援。其事迷,其謀險,誤一著可失滿盤,乃至無上策耳。適其內戰,美蘇各援。蘇援者勝,舉國投之。
三記自徬。
民既選相,可謂自主,確獨立之實。然國將何往,未可知焉。蓋因其民乏教化,怠自省,鮮外察,失比較,僅賴為政者之見,及佐政者之識。倘竭其力,尚不能盡進,更無論黨閥相爭,力不合焉。而為政者多賴裙帶,得其位而謀其利,上行下效,國殆廣怨。訪其首善之區,威陵而敝宅。其人曰國內貧者三有其一,客皆見矣。然孰真孰假,聞者自清。
嗚呼,終自立而不知何往,較之附庸而民尚果腹,孰幸孰悲,當安斷焉?幸者,其青年有志者甚,雖散於廣眾,然星星之火,安知其不可燎原哉?況其比中國改革之初已勝矣。十載以內,若無兵亂,或盛事可期也。
聖普:天滋與人植
聖普之國,實二嶼耳。葡人乘舟,始佔此島。時無人居此,故无舊史。
一記都市。聖多美島有大鎮,乃其首善,故與島名同。城有庙堂,虽小俱全,均舊時所遺,然現今乏繕,敗相兮。其市所售,常見渔获,及至衣衫,多為既著,偶有日用,皆出華夏。街市鄉野,塑膠遍布,風起漫翔,浪逐入海。伴之腥腐,視嗅皆惡。
二記聖島。聖島本天成,葡人後開墾。時初植甘蔗,設港行商賈。英荷力奪之,逐利改咖啡。後試培可可,未料盈豐利。遂令農奴廣植此二,並設烘焙所,今日改博物館。山仍存密林,虽較之人至前毀之有半,未毀者猶存始貌,草丰木擎,鹰旋雀啼。其種僅現於此而他處不可尋,蓋因此島去陸甚遠,鳥獸多不可達,達者無所依,遂天演而漸孤,遂成新種。
三記普島。普島亦有鎮,微而寧。山如聖島,林密花間。觀其鳥木,特有種眾。其因類聖島,且人擾弱耳。登之,頂見豪驛,伴有木宅。多育咖啡,並植可可。午時下山,逢雨,符其候,午後多雨耳。下有奢肆,順海而建。入水競泳,水清沙明。
遊聖普,見廿餘未見之鳥,足矣。
迦納:古往與未來
“迦納”本古非洲之強國,與今國無關。取舊國假其名,實倚其強而求其佑也。迦納之史涵非洲諸歷,自部族至殖民,自獨立至自強,實非洲之太白,黑人之啟明也。
一記販奴。此行沿途多聞奴隸之苦,訪加納兩要塞,方知其巨細。一為海岸堡,荷人所建,一為埃米那,葡人始建。均憑海而設。初轉貨殖,如金、牙、絲、香,後因美洲極缺農力,而非人不敵歐人之堅船利砲,歐人遂俘黑人以隸,舟之美洲,易如貨,待如牲。兩堡格制相類,皆分數層。上層者,總督之室,客堂廚灶,一應俱全。中層者,議事之地,並附陽台,面下發令。下層者,兵士寓所,商賈驛站,設有教堂。地下者,黑奴地獄,內容神龕,男女分監。獄中一室三丈見方,容二百黑奴,僅有小窗一二,不見天日。黑奴由獄登下層果腹,食歸,坐於地,厕於地,寝於地。今獄內無人居而猶有惡臭,洩物之腐,敗草之霉,令人作嘔。遙想此間,若押二百黑奴,汗液之餿,體味之濃,疊於其上,氣何吸哉?甚者,此室並排三四間,至多押至計千人,其觀其臭,尚不及棚。黑奴自其故村,配枷戴鐐,步行之此,及至裝舟,常待半年,疫病橫行,蟲虐不止。病而無醫,投之墜海,死而無惜。獄旁有小室,無窗而俱三門,曰“死牢”。若奴謀反,則囚於此,斷食禁飲,直至其亡。堡有總督,亦行不仁。逮有淫慾,則聚女奴,擇一沐之,後遣上層,姦後還獄,視之走肉。倘女奴有抗,則鐵丸擊臏,後投於死牢,定無力生還。
奴待及至裝舟,先經神父洗禮,謂‘’洗心革面,重獲新生‘’,後經暗道引至大門,曰“不歸門”。門外臨港,登舟揚帆。至此,奴終離鄉,永不得歸。抵美洲為奴者尚幸,不達而病者,皆投入海中。
嗚呼,販奴者,終為利耳。自部族俘奴至美洲農園,十損五六。貨奴而不惜,待其劣於牲,其因無二,唯巨利也。巨利,則無憂其損,則無尊其教,則無顧其祇。
二記獨立。恩克魯瑪,其教化於英國而聞名於革命,尊為迦納國父。幼時聰穎,赴英而習,歸而謀反,廣得擁戴。冷戰之時,遠英美而擇投社會主義之營,親蘇俄、古巴、華夏,故得援,遂揭竿而起,西曆一九五七年勝而王,謂“迦納之父”耳。雖後流放,亦受民擁。
瞻其陵而聞舊事,敬之。恩氏之生,與非洲眾王相類,生作平民,邦內啟蒙,宗國深造,歸後結黨。內連同志,外求金援。美蘇兩營,須擇其一。然自立以降,諸國情勢大相徑庭。
三記自強。迦納者,非洲典範也。其史如眾,古存諸部,紛爭無休;後遭殖民,悲幕始起;損其子民,弱其自尊;頭領揭竿,鬥爭自立。然其後,各國之勢迥然。南非隔離,安哥拉內鬥,聖普停滯,惟迦納興焉。該國自古礦金,今亦輸油。自立後,於首都重謀新業,倚舊港細規新城,建工房,擴船泊,引外資,築公路。半百年來,已初現繁榮。雖亦聞衙役謀私,較之他國,可謂良矣。
迦納之興,當功於其民,淳和不扈,亦因其舊宗英國,養雞生蛋,長取久利。綜觀法葡之地,殺雞取卵,剝之無節。故迦納自立而自強,他國自立仍徬徨耳。然自强之路其漫漫兮,其为其言,其作其業,猶稚猶拙。望其漸起,為非洲作范。
余行旬月而歸,所睹所思,雜於心間,囿於篇幅,未能盡表。嗟乎,多面非洲,涵天,物,人,史,政,教,生,禍,如寶石之切,熠熠生輝。然果寶石乎,石英乎,堅礫乎?見仁見智。
同行者,計四十四,“低碳”“奇蹟”,力求克己,減塑集棄,金彌所污,得船家盛讚,令異邦欽服。
掩卷擱筆,存影留冊。此行之憶,永縈於心!
为了更好地为合作分类,我把公益机构和商业领域作作对比。
第一,同行业企业的合作。有一些同行,诸如各个航空公司,形成三大联盟,一群同行(至少表面上)抱团死磕另一群同行,是典型的合作,各自拿出自己的特长(即本国航权)来和别的同行合作,这样的合作通常只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存在。这些联盟类的合作在全球的公益圈都几乎不可能实现。
更常见的合作出现在行业协会,通常是为了更大发声以争取政策支持,公益机构也有不少相似做法,比如零废弃,环境教育等等。这类联盟在推动他人改变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也对达成联盟的目的有效,不过不管是商业还是公益,此类联盟若无强大的秘书处来推动竞争,除了分享学习经验,对成员个体无甚帮助。所以这种合作其实是有的,但是和我们想看到的合作有一定距离,所以姑且不算吧。
第二,平台和商家的合作。本身这种合作由来已久,传统上,比如广交会等大量的政府主导的平台,或者由沃尔玛或者太平洋百货等把门店当平台吸引品牌入驻,而自身负责推广的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愈加主流化。天猫是国内最典型的例子。从这方面讲,扶贫基金会等中字头机构,以及腾讯公益等做得也很主流。对于平台来说,主导广交会的政府挣到了业绩,盈利为目的的沃尔玛挣到了钱,而扶贫基金会和腾讯公益虽然挣到了影响(当然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却没有因此在自己关心的领域上有直接的产出。所以这个合作仍然不能真的算合作。
第三,垂直行业的合作。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麦当劳就只卖可口可乐的产品。而肯德基只卖百事可乐。说到这里,读者肯定会立即指出,百胜本来就是由百事控股的公司,肯德基卖百事,母公司自然有更大利润。所以这个例子不能算合作!但转念一想,如果可口和百事不是那么同质,而是差异很大,大到肯德基卖可口可乐的利润,高于卖百事可乐时,百事饮料公司和百胜公司的利润总和,那控股母公司会不会转卖可口可乐?我相信答案是“肯定会”。所以这个是合作,是利润为导向的合作,是有股东的利益塑造的合作。
在这个意义上,公益机构倒也有正面例子,即两个个体公益机构相互合作。这背后的最好的驱动力,恰恰是同时担任两个机构理事(或者起极大作用的人物)的个人促成的。例如两马就曾促成某国际机构和国内机构的合作。互相利用对方的身份便利,这,目前看起来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当然,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这种合作并非出于专长,而是身份,从而导致两个机构不可避免地一度共同协调管理,那这种内化的合作,是不是还是一种合作呢?
总体而言,在中国,由于业务相互互补而自动走到一起的同行机构几乎没有。所以,要使得公益行业中的差异个体开展合作,看起来还有很长路要走。但是,这种合作是不是先天就不可能?或者有太多的因素阻碍着它发生呢?
也许是理想主义的天生悖论。
现在距离年初的新年愿望——有条件地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已经过了半年。与其说这是半年摒弃(一种戒绝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自我观察,以及对全球塑料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思考。
我年初说的有条件摒弃,主要排除的是许多和食物、包装等无法回避的情况。现实情况是,正是由于这一些原先认为可以“例外”的方面,我仍然使用了大量一次性塑料。一下是具体。
成功戒绝塑料的方面:
1 主要包括一次性的塑料餐具。只要随身带筷子和杯子,基本不需要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主要的场景包括:无需使用餐馆提供的一次性碗筷(通常他们还要收两元钱!),接受自带杯的咖啡馆(比如Starbucks),以及塑料包装的饮料(可以喝易拉罐,不买塑料瓶)。
2 购物也是一个可以省去袋子的场景,超市里面自带环保袋已经是很多人的标配了。如果进一步,在买超市生鲜的时候,都用自己的袋子,也可省去很多一次性塑料。
3. 工作需要我频繁出差,自带重复灌装的洗漱用品可以省去大量宾馆一次性用品(因为我都住经济型连锁,其实那些一次性用品质量也很糟糕)。
4 不叫外卖,当心快餐。外卖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看到别人丢弃的时候都觉得恐怖。而快餐通常只有饮料是塑料包装的,汉堡、薯条、鸡腿、派等都是纸包装,可以自己带上水或者听装饮料,去买皇堡和麦乐鸡。
简言之,亲自吃饭+一副自带的筷子、杯子和饭盒,可以解决生活中80%的一次性塑料。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这一切都离零一次性塑料差得很远。
1 如果不用一次性塑料,基本就告别了所有零食了。虽然不吃零食并不是天塌下来的大事,但关键问题是,这一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给食品制造公司。我无法举着手里装着山楂球的纸袋子,告诉隔壁卖鱿鱼丝的人,说我不买你的鱿鱼丝,不是因为我想吃酸的,而是因为你用塑料包装。而且零食公司(以及大量包装食品的公司)也很清楚,几乎不会有人愿意为减少塑料转而使用其他昂贵替代品而买单。
我收集了一下,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尽管年初已经有所预计),一个月约80克。远超原先的预计。
2 在外出差、开会时,只能喝宾馆里的包装水。每次拧开都会有很强烈的罪恶感,但又没有别的办法(毕竟不是每个地方的水都可以烧了喝的)。
今年迄今为止大约消耗了50瓶包装水,都是宾馆里的。
3 航空公司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大家都看得到。由于飞机餐只能是隔夜饭,米饭烧熟,冷却,再加热,因而口感非常糟糕。而考虑到这个过程中所需要增加的油脂以及盐分,在机舱里吃饭既不健康,也不享受。只可惜我每次拒绝飞机餐的时候,总觉得那些塑料和食品最终是被白白丢弃的……
4 快递是另一个问题。通常工作中寄送的都是文件,基本没有塑料。无可避免的是网购。填充料、封箱带、塑料袋等,都是一次性塑料。这些都是便利的代价。
针对这些观察,解决方案可以包括,
1 对于不必定需要的食品、化妆品等,如果特别想买,第一要鼓励反复使用无可避免的塑料包装,避免一次性使用。塑料有很多重要的价值,除了便宜以外,保鲜、轻质、防水应该是最主要的优势了。既然不能避免,就应当鼓励反复使用。对无法做到反复使用的情况进行惩罚,并加强措施,鼓励回收。这一些,是政府可以出政策,NGO可以竖榜样的。
2 商业设施(例如宾馆等)适当提供免费或者投币出水的饮用水,这是减少包装用水的简易做法。投资净水设施就可以解决不少问题。事实上,这样的管理成本也可以小很多,只需要定期换净水设施,而不再需要挨家挨户送水。何况一个房间两瓶水,一整撞宾馆可能一天就要好几千,还不算可以省下的工人工资。
3 既然航空公司在飞机上提供餐点是航空公司和乘客双输的情况,即顾客需要花很多钱(考虑制作、冷却、运输熟食、食品过安检、食品本身和推车造成的飞机重量增加)来吃并不好吃的飞机餐,航空公司又不得不准备这些内容(因为这个是通行的服务配置),从而需要雇佣额外雇员或者外包给其他公司。解决方法不难,就是让旅客事先选择是否需要餐食。既然中国的机票价格是固定的,折扣不容易直接体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不要餐食的旅客多一些积分。这一些,是航空公司直接可以做的。
4 相比于网购,更应该亲自买东西。我通常的做法是,只要实体店的价格比网购贵在10%以内,就在实体店里面买。除了省掉快递一次性塑料,去实体店有更多好处:上街除了让城市更多充满活力,减少横冲直撞的电动车;由于出门比较麻烦,而且支付的时候对价格更敏感,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消费。
现代汉语的大量词汇来源于日语,早已众人皆知。我们今天所用的大多数新兴词汇,尤其是抽象的词汇,基本是从西方进入日语,此后又从日语所用的汉字传入中国的(就以上两句话而言,用到的日语词是:現代,大量,語彙,大多數,新興,抽象,基本)。而还有部分词汇,是彻底改变了汉语的原意,“经济”原来是治国之方,现在受了日语的影响,已经用来表达原先的”货殖“之意。同样,“科学”原来是科举之学,现在受了日语的影响,用来表达原先的“格致”之意。好基友“赛先生”穿上了和装,本该穿长衫的“德先生”也改头换面,自称“民主”桑了。
当然,这也就是一个中性的现象,当中应该有各种原因:硬件方面,内因确是因为晚清的中国文化不仅处于历史盛衰规律的低谷期,外因是又恰逢西方新鲜事物(总归要为每一样没看见过的东西起个名字吧)和概念大量涌入,两个一叠加,就有了对于新词汇的强烈渴求。软件方面,日语用的是汉字,拿过来简直没有任何障碍。一来一去,就让这些日语词长驱直入,加之新文化运动前就有人要求“我手写我口”,不仅把人们从古书的思想解放了出来,更加是打破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隔阂,让这些词能够方便地流传开来。这一点事实不应该引起仇日人士和民粹人士的反感,如果真的有反感,他们可以巧妙地避过所有日本词来表达他们的理想。况且同样的事情也多有发生,法语当年在百年大战的时候给英语送去了很多词汇,而如今却不得不用CD、Internet等纯粹的英语词生活;而希伯来语大量借用阿拉伯语词汇,不消说犹太人和穆斯林的不和显然比中日更深远。
以上是日语对汉语的影响。但反过来,日语受到的汉语(主要是吴语)影响则更为深远。日语和吴语的相似性确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其清辅、尖团、入声、变调几乎与吴语完全一致。其原因是,日语的音读汉字大量采用“吴音”(此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唐音”),即公元5世纪前后慢慢从吴地输出,所以与今天的吴语仍然保持着高度一致。一个汉字,用上海话读出来,再经过一个相对固定的函数变化 (因为日语音素较少而吴语是全世界音素较全的语言之一,所以”吴语–->日语”可以对应,反之则比较困难),就是其日语的发音。例如某条规则是,1. 上海话的/k/ (相当于拼音k)和/k’/(相当于拼音g)对应日语的/k/,2. 上海话的/z/ (普通话无此音)对应日语的/z/,3. 入声音对应日语的”-く”或者”-つ”。那么以“家族”一词举例,上海话读作:“ka” (团音平声);“zo”(尖音入声),则日语”家族” 发音为:かぞく(kazoku)。“ka”对应的是团音清音的“家”,“zo”是尖音浊音,“ku”用于浊音后表示入声声调(清音后用,tsu)。顺便,在变调方面,“家族”一词,上海话必需将重音放在“家”上,轻读“族”,日语也完全一样,重音在“家”且不可更改重音。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仍在总结中。
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日本人会有那种说不清的感情了。我们两千年来都是他们的老大哥,对他们输出了灿烂的文化,近代我们却收到了他们反向的文化输入。而侵华战争和最近的右翼势力是中国人无法容忍的,可他们现金生产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又让我们的老百姓心动不已。怪不得鲁迅先生当年就有“拿来主义”的倡议。这样的思考,直到今天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Vincent, come back again soon!
Before (2003) Aft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