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024轻质包装回收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中,我参加了其中的一场边会——第八届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大会暨联盟10周年年会。这个会议中,苏州市城市管理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分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苏州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规划》研究。
在协议签署之后,我表达了我们机构对于支持该项目的意向——按照法律要求,我们已经将合作计划报备给了登记主管部门。由于中国对于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有非常规范而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获批之前,我们无法举办活动、签署协议,仅能在台下见证其他几方开启合作。
纸塑复合包装、软塑包装、废塑料餐盒、废旧纺织品等低值可回收物由于回收利用成本高、效益差、回收率低,成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也对塑料污染治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021年,中国各类低值可回收物产生量约9577万吨,其中低值塑料包装5021万吨。2021年,各类低值可回收物总的回收量约为2547万吨,回收率约为26.6%,其中低值塑料包装的回收率仅为19.5%,总体回收利用率低。
去年,我们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轻质包装分会在讨论中等发现,其实苏州市已具有较为健全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及低值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实践经验,应该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苏州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并形成落地实践。在城市层面建设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至关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流入环境中的塑料污染,也可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实践方法。
当前,全球终塑谈判正在进行中,在近期结束的INC-3中,各国广泛认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对推广塑料包装的重复使用、提高可回收性和回收率、以及扩大再生市场方面有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预见,EPR在最终达成共识的文件中很可能会占有一席之地。作为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废物的一种体制,回收体系的完善对于整个EPR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无法“打通最后一公里”,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谁污染谁负责”。
我们希望能够尽快获批开展工作,更希望苏州的实践最终可以成为一个典型案例,未来带动更多城市,提高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辐射全国,乃至传播到其他国家。
(同事武辰协助整理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