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映日 第一篇

我从刚开始学习日语时候就认为,吴语与日语的发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也比较有把握,在辅音方面,吴语可以和日语组成一套比较严格的函数,吴语是该函数的“自变量”,日语是“应变量”。换句话说,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吴语辅音,都能“映射”到几乎唯一的日语发音。“映射”,就说明其是单向的、不可反向的关联。前几周工作基本无休,所以今天拿出半天换换脑子,做个第一步的梳理。

吴语,也就是通行于上海、苏南、浙江的语言,用词文雅,历史悠久,此处不再展开解释。在中日历史上交流最频繁的唐代,吴语就通过遣唐使等途径极大地影响了日语,其影响至今仍然显而易见。

吴语是发音最复杂的语言,几乎没有之一。在后起北方话(Mandarin)中,由于语言形成晚、迁徙快(湖广填四川等运动)、教育广,使得北方话内部的沟通非常容易,长春人和昆明人之间虽隔几千里,但沟通并不难。江南地区长久以来富庶的环境,造成吴语年代古、传播少(很少有机会大范围移民)、教育轻(也就在三四十年前,半数以上的华裔学者都还是吴语母语者,根本想不到去推广语言),因此吴语历史悠久,内部之间的互通却不简单,“十里不同音”是最典型的写照。我的观点是,吴语各片区之间的辅音基本一致,但元音变化极大,导致相互理解时需要不少的学习成本。吴语音素很全,所以在学外语时,吴语母语者具备独特的优势,是很快就能找到准确的发音,相较之下,经常被人揶揄的日语口音,也正是因为音素过少而不便于发准新语言的发音。这个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呢,基本今天这一篇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本文用的是老派上海话,发音和苏州话接近。自十九世纪末期起,由于大规模移民,上海成为了吴语区最大的城市,上海市区的发音也因此和周边(例如川沙)、和过去(例如30年代影视剧所听到的)有了很大的区别,除了用了更多的外来语,发音也趋向于北方,主要表现为尖团音的区别变得模糊,声调也有些变化。那么,既然吴语是古代起就影响了日本,同时上海话(相较于其他吴语方言)也比较容易学到,因此本文所归纳的吴语映射日语的规律,便采用老派上海话。

本篇第一篇,就简单开个头,写第一个规律。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团映か行,清浊不变”:所有上海话的团音,都对应日语的か行,清辅音对应か,浊辅音对应が行。此处需要解释一下,“家”或者“高”这种,是不送气的清辅音,等同于scar中的c,或者score中的c,是清辅音。

同时,这一规律也基本适用于粤语(我去过多次香港,也正在DuoLingo学粤语),所有的吴语团音(k, kh, c, ch)也对应か行。不过粤语也没有j这种浊辅音,所以在转化时无法一一对应。据我个人观察,湘语(例如长沙话)也有类似的规律,但是没有深入研究。

我采用了吴语协会的吴语拼音方案。规律示例如下:
k 对应か行。例:【吴】家族【日】家族 かぞく;【吴】高价 【日】高価 こうか。对应汉语拼音方案g

kh 对应か行。例:【吴】考虑【日】考慮 こうりょ;【吴】苦恼【日】苦悩 くのう。对应汉语拼音方案k

c 对应か行。例:【吴】金属【日】金属きんぞく;【吴】交流【日】交流こうりゅう。对应汉语拼音方案j

ch 对应か行。例:【吴】巧妙 【日】巧妙こうみょう;【吴】丘陵【日】丘陵きゅうりょう。对应汉语拼音方案 q

j 对应が行。例:【吴】群聚【日】群聚ぐんしゅう;【吴】技巧【日】技巧。ぎこう。同英语job,普通话无此音。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語|Languages.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